近年來,受到極端氣候與氣候變遷的影響,全球各種災害不斷,地震也特別頻繁,而台灣因位於地震帶,更容易受地震影響。台灣世界展望會呼籲民眾建立正確地震防備災觀念,了解地震發生時可採取的保護措施;平時更可多一份準備、多一份安心,地震一來就不會亂了手腳。
台灣位處地震帶 防災意識不可少
台灣位於地震帶,具有週期性且高活動度的地震特性,只要距離上一次大地震的時間愈長,就愈可能接近下一次大地震發生。中央地震氣象局依據強烈程度將地震分為0-7級震度,其中0-2級地震發生時,多數人不太感受到搖晃;3級震度雖為弱震,但幾乎所有人都可以感到房屋的震動搖晃,碗盤門窗會發出聲音,有些人會因此產生恐懼感;4級震度為中震,搖動已相當劇烈,人們會需要尋找躲避地點,也會發生物品傾倒、歪斜或位移的情形,5-7級以上極為強烈,屋舍牆壁、鐵軌皆受損破裂或扭曲,由於連站立都很困難,人們面臨極大的生存威脅。
由於地震仍無法預先得知何時發生,且發生時,通常僅有短短10幾秒到幾10秒之間可回應,避災求生基本上只有一次機會,因此第一時間的反應與判斷就變得更為重要。台灣世界展望會期待藉由教育、宣導及家庭防災包等說明,讓孩子及家庭透過互動學習方式,建立家庭防備災觀念及具體預備方法,以便災害發生時,家庭每個成員皆能夠於第一時間自我保護。
平時做好準備 遇到地震保持冷靜不慌張
當較強烈的地震來臨,許多人容易在慌亂中逃離建築物,卻來不及思考正確的避災地點及相關應變措施。其實平時只要多留意,地震來時就更加安全。例如:將家中大型家俱或物品固定、熟悉自家客廳、房間或工作場所的環境,認識就地避難的適當位置,如附近安全且空曠的地點,或相對安全位置,包含堅固桌子下(玻璃桌子除外)、堅固的柱子旁邊或牆壁角落,盡量遠離窗戶或玻璃,以及頭部上方是否有懸掛著可能掉落的危險物品。
此外,準備一個「家庭救災包」防患於未然,可說是最簡易的預防方式,平時「家庭救災包」應放在易取之處,並使家庭成員都知道其位置及使用方式,一旦地震發生時就能帶著救災包逃離。家庭救災包內容物應以輕便、有助於脫困及維生所需品為主:
品名 |
功能 |
品名 |
功能 |
防災安全帽 |
地震發生第一時間,保護頭部避免受傷使用 |
哨子 |
萬一受困,可發出求救訊息 |
收音機 |
即時知道災情、天氣或救援資訊 |
頭燈 |
提供照明;當受困時仍可空出雙手進行救援 |
棉布手套 |
遇脫困、爬行時,保護手部使用 |
萬用刀 |
脫困(被線纏住時)使用 |
電池 |
收音機/頭燈使用,須定期檢查及使用正確規格 |
雨衣 |
避難時防風雨使用 |
簡易急救品 |
受傷時,進行消毒或簡易包紮 |
必備藥品 |
平時定期服用藥物,並定期更新 |
乾糧 |
受困等待救援或安置時臨時補充體力/熱量使用 |
礦泉水 |
受困等待救援或安置時臨時使用 |
保暖衣服 |
一套保暖衣物,於受困時或安置時使用(也可換成鋁箔保暖衣) |
紙筆 |
記錄災時重要訊息使用 |
現金 |
放少許現金以利緊急避難於安置所時使用 |
家庭防災卡 |
平時家庭成員互相討論,寫下緊急連絡人、緊急集合地點等資訊,使家人知道避難及聯繫方式 |
當地震來臨時,若正好在廚房使用瓦斯,應立刻關閉。接著掩護自己找尋安全位置,先以雙膝著地伏下,一隻手保護頭部和頸部,躲至相對安全和堅固位置桌下,再用手穩住桌腳,避免桌子移動。若為就寢時間則跪趴於床舖上,以枕頭保護頭部,及棉被蓋住身體。切勿因驚慌而貿然打開大門逃生,此時很可能外牆物品因搖晃墜落、發生撞擊等意外。萬一地震過於猛烈,亦須保持冷靜,此時若家庭救災包及其他物品不在身旁,亦不必勉強拿取或關瓦斯,以保護人身安全為優先。

圖片來源
當地震搖晃結束後,應立即拿取家庭救災包、關瓦斯、穿鞋子,避免搭電梯,朝向戶外安全地方移動,待安全返家後,應檢查家中牆壁是否龜裂,或找專業人員評估,以免餘震發生時造成危險。
增加地震防災知識 讓生活更有安全與保障
長期關懷孩子及家庭的安全及福祉的台灣世界展望會,了解孩子及家庭對防災意識的重要,透過事前防災教育,能避免發生家園破碎的悲劇;社工員每年接受緊急救援訓練,了解氣候變遷造成的危害,以及面臨災害時的自我保護與因應方式,於進行家庭與個案訪視時,也分享防災資訊,關懷家戶安全。
在社區、學校及教會中,台灣世界展望會平時亦透過兒童防災營會、社區防災嘉年華等活動進行防災教育宣導,讓孩子及民眾參與知識性遊戲或就地演練,以增加防災知識,讓每個人都注意自身及家庭的防災安全。平時多些地震防災知識及準備,讓生活能更有安全與保障!